几年前,依靠“碾馔”这一特色美食富起来的古贤村,村民们虽然口袋里有了钱,但居住的幸福感并不强,不少人还到城区买房,村里出现了一些“空心院”。
过去,农村的垃圾处理采用填坑式粗放管理办法,形成“垃圾围村”现象,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。2019年,温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法,通过第三方明日公司,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,实现了农村非正规垃圾点清零、农田复耕、陈旧垃圾无害化处理目标,形成良性循环。如今的古贤村,曾经露天的垃圾坑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农田,住在城里的村民开始回迁。
“农民富了,农村美了,才能看得见发展,留得住乡愁。”古贤村党支部书记党志伟说。
由于今年雨水大,张羌街道徐沟村的路面出现淤泥,影响美观和居民出行。保洁员拿铁锹铲完,再用扫帚二次清洁,一个早上就恢复路面整洁,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。
“以前泥巴全凭村民动手清,环卫一体化后,村里的保洁员也要接受考核。”明日公司张羌街道负责人任太兴说,“清运员在清运垃圾时,要负责垃圾桶周边两米内的清洁,避免出现干活粗糙导致垃圾桶成为新污染点的情况。”
一体化管理,让垃圾清理不乱;自动化操作,让垃圾中转不脏。
机器铲装、一键压缩、自动提示……在温泉街道的一个垃圾中转站,全流程自动化垃圾中转正在上演,一旦垃圾储量达到峰值,便会触发警报系统。紧接着,这些垃圾会被送往垃圾处理厂。目前,温县“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县处理”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高效运转,整个流程垃圾不落地、零污染。
眼下,温县262个行政村共配备保洁员785名、清运车114台,建成压缩式中转站10座,配置垃圾收集容器1.3万个;共清除陈旧性垃圾6000余吨,消除非正规垃圾点210多个,复耕农田30余公顷,吸纳农村劳动力近1000人。该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,已成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“奠基石”。(记者 陈 彬 本报通讯员 张世伟 郝 扬)
【来源:焦作日报】
友情链接: